思想观点
首页 > 思想观点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杨凤城、叶子豪: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探析
发布日期:2023-10-10

微信图片_20231010123629.jpg

[作者简介] 杨凤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子豪,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历史观,深刻把握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扬弃既有现代化模式,全面总结中国现代化探索历程与经验,具有秉持独立自主性与发扬历史主动性的鲜明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历史观,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现代化历史的认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重塑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自信,坚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信心。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基本内涵;鲜明特质;重大意义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如何从历史观的维度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之问,也是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之问。

历史观是考察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观点的总和,包括对历史的性质、功能与规律的认识,以及看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和运用历史的价值指向。现代化的历史观重点考察人类社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总结概括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规律,解释现代化进程的深层动力和共同特征。

现代化最早萌发于西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理论包括对现代化历史的看法,主要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学界,体现为传统社会必然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种线性发展史观,形成了一套以欧美历史模式为中心的人类社会整体演进体系,之后发展为西方国家维系现代化话语霸权的意识形态武器。然而,西方现代化道路充满了血腥罪恶,欧美的现代化历史观在本质上代表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利益,难以解释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因此,从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中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历史观,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的基本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对现代化的来源依据、形成路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历史过程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依据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而形成的理论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又扎根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既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同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不仅包括如何认识和把握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还包括如何批判和扬弃其他国家的先行现代化模式,更包括如何总结和反思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1. 对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中国国情,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自然包括对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认识。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中,富含对世界现代化历史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2](P207)要而言之,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认为,自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世界历史是伴随着现代化产生的,即“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P541)由于“在现代生产力引导下人类社会从农业世界(社会)向现代工业世界(社会)的大过渡”,[4](P321)伴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各民族的地域性历史活动被打破,任何民族想要实现现代化都不得不参与到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中。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经典论述表明,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现代工业生产力的确立。中国式现代化身处于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借鉴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

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具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首先,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没有工业化便没有现代化;而工业化的持续进步则离不开科技革命和教育普及。换言之,现代化作为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离不开人类重大的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现代生产力与社会生产方式大变革。习近平指出:“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5](P3)其次,现代化指向人类社会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是囊括经济生产形式、政治结构以及社会价值体系等多层面的综合体系,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包括民主政治、法治社会,以及现代价值理念等。习近平曾经用“串联式”发展和“并联式”发展概括这些结构性要素在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的呈现特点。[6](P159)再次,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从历时性角度看也有规律。例如,在现代化初期,一般会出现城乡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现代化后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越来越受重视,本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愈来愈受尊重,并努力从中提炼和升华能够抑制和克服“现代病”的经验认识。

总之,从现代化的“世界历史”看,现代化进程自有其一般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充分把握世界现代化一般历史进程,深入总结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规律,对于更自觉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 对已有现代化模式的历史省思和批判

回顾历史,尽管现代化有其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和现代化道路。一般是通过具体来显示其存在的。在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形成各国现代化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欧美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试图以自身的现代化作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主导模式或唯一道路,制造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幻。作为后发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深刻认识西方现代化历史、深刻分析和批判作为这种历史结果的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基础上实现超越的。

首先,西方现代化模式建立在对外殖民血腥掠夺、对内残酷剥削人民的原始积累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在给少数人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空前浩劫这种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的现代化,一度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至今,一些霸权主义国家还在频频发动局部战争,打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野蛮扩张,“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7](P35-36)全球殖民体系解体后,欧美国家以本国优先的原则,加速全球扩张,制造“剪刀差”,不断打压和排挤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通过控制国际经济贸易获取超额利润,维持其发展模式。一言以蔽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8](P124)

其次,西方现代化诚然具有先行开辟人类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性一面,但是,其现代化模式带来了各种腐朽没落的“现代病”,以至于其内部出现反现代化思潮。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核心是资本,其现代化建立在资本扩张逻辑的基础之上。诚然,资本作为现代化的推手瓦解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但在资本追求自我增殖的内在驱动下,伴随着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带来了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而对于资本的过度依赖也产生了人的异化、物欲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等等。可以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现代性危机,是其现代化模式固有的,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表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并不是迈向现代化的良方,后发国家必须探索一条超越西方模式局限性的现代化新道路。

3. 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总结

中国现代化是在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体系后,中华民族前仆后继不懈探索的产物。基于近代各阶层现代化探索的历史尝试,基于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总结。

习近平指出:“近代以来,在外国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中华民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8](P151)这包括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直到新文化运动的逐梦现代化历程。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下被动开启的艰辛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先天缺陷。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与工业技术,单纯追求“器物”现代化,到维新派与革命派拥抱日本与英美的政治制度,力图实现制度现代化,再到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高扬民主科学的旗帜,聚焦“改造国民性”实现思想观念现代化。一方面,现代化探索不断拓展、深入,另一方面,也表明对现代化缺乏系统认识,仅关注个别构成要素,属于“冲击—反应”行为,片面性、被动性明显。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探索之所以失败,根本上是受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正如习近平所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8](P151)没有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不可能具备成功开展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必要社会条件更不可能突破对西方现代文明表层的器物、制度与文化模仿,难以真正实现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根本变革。

当然,近代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在工业化起步、现代政治理念与治理架构的开启、现代教育的生成等方面,也留下了特有贡献。特别是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三个方面完整地阐述了建设中国现代化的实施方案。习近平高度评价其历史价值,“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8](P151)《建国方略》虽无疾而终,但作为“乌托邦”式的现代化理想,为近代中国后来全面走上现代化迈出了思想上的第一步。近代中国被迫开启的现代化探索虽然失败了,但为中国共产党主动寻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承继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尝试,“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1]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习近平有许多重要论述,有丰富的历史省思和经验总结。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均对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征程展开了系统的论述,各具话语特色与理论亮点,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历史观。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分别就“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十八大以来”,细数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现代化的历史经纬。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讲话引用了周恩来在第一届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重要历史意义,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紧迫感,引用毛泽东的表述:“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8](P152)之于“改革开放以后”,讲话着重强调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创造性运用了“小康社会”概念引领现代化建设,确定了“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8](P152)之于“党的十八大以来”,讲话高屋建瓴地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心任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P153)讲话清晰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脉络,充分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长时段的接续推进、久久为功。正如讲话所总结的,“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8](P153)

相比于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涵盖党的一百年奋斗历程,更具理论概括性,凸显不同历史阶段独具时代特征的贡献。具体而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取得创新突破,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讲话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之后,该篇讲话以新的视角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有机联系起来,更加清晰、更加科学地梳理和评价了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关系,在历史观方面形成了更具理论高度的新论断

以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历史观而论,上述两篇讲话犹如姊妹篇,前者着眼历史回顾后者聚焦理论升华,从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对尚处于进行时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化的认识。


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的鲜明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运用和发展,体现在承认并遵循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规律,充分肯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现代化生产方式,高度重视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者、推动者与获益者,等等。基于唯物史观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表现出鲜明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

1. 在现代化普遍性与民族特殊性的统一中凸显独立自主性

习近平曾引用邓小平的话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P123)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实践的特殊性相互结合的典范,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孕育于拥有独特文化传统与历史的中国大地上。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历史观具有鲜明的独立自主精神,表现为秉持独立自主原则,立足于中国本土,批判地审视世界现代化历史,扬弃而非盲从西方现代化模式,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的独立自主性具有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深厚思想基础。马克思明确否定“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9](P466)启发世人独立自主进行现代化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其独立自主的特质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的各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就“一五”计划“照抄苏联的办法”,毛泽东“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10](P117)在苏联模式弊端被“揭了盖子”之后,他高频率言说“以苏为鉴”,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努力探索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反思党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深刻地认识到照搬别国的历史经验从来不会成功,“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11](P265)旗帜鲜明地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大命题,创造性地使用“小康社会”这个中国传统概念,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大历史观出发,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长周期中,在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现代化历史演进中,在中国近代以来180多年的不懈探索、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艰苦奋斗、新中国70多年的砥砺前行、改革开放40多年的开拓创新中,审视现代化的历史尤其是中国逐梦现代化的历程,得出结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8](P123)“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8](P427)“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P22)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显示了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其中蕴含的历史观凸显了对独立自主精神的珍视和自觉。

2. 在尊重历史规律性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结合中彰显历史主动性

习近平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8](P510)在把握历史规律必然性与发挥历史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中,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

所谓历史主动性或历史主动精神,就是在深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高瞻远瞩、顺势而为,加快历史发展进程;就是自觉认识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作为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中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就是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担当精神,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在后人书写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由这种高度的历史自觉、时不我待的历史主动精神出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胸怀大无畏的勇气,以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品格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积极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了“赶上时代”,[11](P242)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也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加速演进,全球进入新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加大,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1]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历史环境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一如既往地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和基本要求的认识,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不断推进现代化实践向纵深发展、向更高阶段发展,使中国从现代化的追赶者与模仿者成长为现代化的引领者与创造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的重大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新路径,树立了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新模式,实现了东方古国的现代文明转型,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历史观而言,则丰富了人类对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理解,深化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

第一,深化了人们对世界现代化历史的认识,使人们清楚地看到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从而增强走本国特色现代化之路的信念信心。通过对世界现代化历史的梳理、分析和批判,尤其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向世人表明: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现代化历史的多元性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现代化模式这一条道路,每个国家都可以走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西方国家在历史上率先开启了人类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比拟的先发优势,也取得了不能忽视的历史成就。但长久以来,西方国家将自身的现代化模式视为现代化的唯一,诱导甚至胁迫广大后发国家亦步亦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后发现代化的代表,立足于本国实际,历经百年,成功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所彰显的历史价值,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话语垄断,深刻揭示出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1]为广大后发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之路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典范。

第二,深化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8](P124)作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具有鲜明的跨越性与叠加性。习近平对此总结说,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串联式”接续发展,“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6](P159)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上突破了历史上通常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依次递进的规律,表明在特定时代环境下特别是世界一体化快速推进、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由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可能出现“集聚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可能实现历史性跨越。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近代以来西方主导的人类文明发展格局,这无疑丰富了人类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人类关于文明多样性的认识。

第三,重塑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伟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换言之,“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13]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清楚地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压迫与屈辱,使得具有五千多年悠久传统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证不断完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精神力量持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自信的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8](P124)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脱胎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既立足本土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又顺应潮流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是对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融会贯通,既汲取了其他先行现代化模式的历史经验教训,又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教训,是中国式现代化锚定自身历史方位、洞悉未来历史方向的思想结晶。


注释:


[1]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2] 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 习近平.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3]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2).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511356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大街中国人民大学

学院党委邮箱:dsdjdw@163.com

Copyright © 2023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党建学院

人大党史党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