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首页 > 学院动态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
发布日期:2023-05-21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

延安是中国红色高等教育的血脉源头,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起点和精神原点,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正是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过程中亲手缔造、亲手创办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同时还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5月20日,在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高端论坛暨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成立大会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党委副书记、校长林尚立,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中共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宏兰,延安大学校长高子伟及国家博物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大学等单位负责同志,相关领域专家等出席论坛暨成立大会开幕式。

张东刚强调,研究阐明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制度实践的探索、创新和历史性成就,不仅对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更是中国人民大学对党的历史负责、对学校校史负责、对红色基因负责、对中国治理负责的光荣使命。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要站在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知识点为基础,以理论、实践、时代的发展逻辑为依据,为新时代新征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启示。一是用延安精神指引政治方向,系统开展弘扬延安精神的研究阐释;二是用延安精神照亮办学新路,积极服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三是用延安精神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努力打造专精特新的高端智库。

我们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和行动能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领悟延安精神的先行地、弘扬延安精神的策源地、践行延安精神的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人大力量。

王均伟表示,党中央在延安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本次论坛就是继续精读延安十三年这部大书,对于总结历史经验、真正把党在延安时期积累的看家本领学到手、走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稳定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全党的高度团结和统一,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确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延安十三年积累的抗击各种风险和挑战的丰富经验,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杨宏兰表示,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梦想。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一系列经验示范,为创造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推进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次论坛的举办,特别是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的成立,为进一步深化延安十三年党史研究,以史为鉴,察往知来,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平台。

延安很小,延安也很大,延安是延安人的延安,也是全国人民的延安。延安将全力支持研究工作,在史料整理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按照党的创新理论、对标党中央的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共同把延安时期党的故事讲好,为持续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贡献力量。

高子伟表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作为党办高等教育源头的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大学,作为“落脚点”“出发点”和“试验区”的延安,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延安十三年奋斗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基因进行深入研究、阐释、宣传,以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延安精神、建功新时代。

我们将以研究院的成立为新起点、新契机,深入推进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着力加强协同攻关,产出具有标志性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市政府一道把研究院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主持开幕式。他表示,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在1935年党中央在延安经略天下至2035年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百年交汇、在1949年从延安走向新中国至2049年完成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第二个百年交汇的坐标系的大历史背景下,系统研究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制度实践的伟大变革、重大创新与历史性成就,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源头探索,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因与精神图谱,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意义重大。这也是我们和延安大学共同举办本次会议的初衷,希望未来双方在更多方面发力,推动研究院高质量发展。

林尚立、高子伟共同为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揭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主持揭牌仪式。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和延安大学同根同源,都是从延安窑洞里走出来的具有鲜明红色基因的红色高等学校。经过前期和延安方面沟通,中国人民大学同延安大学共同建设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设北京院区和延安院区。希望研究院能够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这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随后,他宣读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的决定》: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高质量发展,决定成立跨学院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依托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建设。

林尚立表示,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具有高度的历史契合性。延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中国式现代化的根脉和基本要素在延安得到了孕育。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实现了全党的高度团结和统一,建立了坚强的军队和稳固的根据地,确立了革命的中心力量和领导的核心力量,从而走出了中国的道路,开启了新的征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没有延安十三年,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延安十三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前提,奠定了政治基础,提供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建立了稳定的新的结构,造就了社会革命议程,构建了现代领导力量和领导体系,打造了现代发展的主体力量。总而言之,延安十三年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从1935-2035年的这一百年,可以分为孕育、诞生、学习、成长、成型、成熟六个过程,其中的轴与线是一脉相承的,源头基因都在延安十三年。要解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道和成功密码,离不开延安十三年,所以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的学者,无论是今天的学者还是未来的学者,要认识中国的奇迹、要研究中华民族为何复兴、要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为何能够成功,并创造出人类新的奇迹,都必须到延安去寻找。希望延安十三年成为新的显学,成为世界之学,成为创造人类新的自主知识体系的策源地。随后,9位专家围绕“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作主旨发言。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以《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以《延安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为题发言。

中央纪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庭大以《延安时期党的组织建设》为题发言。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韩东晖以《“走自己的路”:延安十三年的历史自觉》为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以《略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为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以《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国家建构》为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以《延安鲁艺的独特性》为题发言。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周录以《延安时期:中国法治现代化探索的历史先声》为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王海军以《延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建构》为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主持主旨发言环节。

下午,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四项议题进行分组研讨,就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畅所欲言、分享交流。

分论坛1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共产党之治

分论坛2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之治

分论坛3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之理

分论坛4    延安十三年与中国之学

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副院长、教授耿化敏主持,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李永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裴植,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常改香,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吴起民分别作代表发言。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官微]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

(责任编辑:董涵琪)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511356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大街中国人民大学

学院党委邮箱:dsdjdw@163.com

Copyright © 2023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党建学院

人大党史党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