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首页 > 主题教育
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发布日期:2023-06-07

6月5日,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会议召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会议由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宋学勤主持。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和学院全体党支部书记参加会议并交流学习收获与体会。

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宋学勤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讲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特性。只有领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何博大精深,才能不断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我们党成立100多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守正创新,不断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华文明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互相契合的,本来就是共通的。“两个结合”明确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运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明确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实现“两个结合”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相比较,具有更为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史和理论发展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史,社会主义500年的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深厚的资源不断转化并融入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体系之中,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支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院长杨凤城与参会师生分享了自己在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的学习感受。杨凤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视野宏阔、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是一篇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献。总书记对于中华文明突出的继承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阐释,为我们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做出的贡献,提供了新的指南。历史表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命光荣、内容丰富,其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中推进,是最重要原则之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的统一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依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锚定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学院副院长耿化敏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强调指出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作为一名高校中共党史专业教师,我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讲话的重大观点、重要判断、科学结论,坚定不移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把中华文明史融入中共党史教学与科研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为切入点,着力为加快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个人的力量。

学院副院长侯新立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赓续文化血脉、传承历史文明的发展指针,为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提供正确精神的指引。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定好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方面,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应有所为、该有大为。

学院副书记杨澜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真知灼见,令自己非常振奋。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有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更在于延续性、统一性和创新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第二个结合”上升到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高度,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大的研究命题。广大师生要进一步提高党性,锤炼本领,在更广阔的历史纵深和文明脉络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

党史国史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周家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总书记的讲话立意高远、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学完总书记的讲话后,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中共党史教学科研工作的党员,自己感到一是有必要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二是有必要全面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这样才能把文化传承发展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局中加以认识,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内核;三是有必要将总书记的讲话和中华文明的相关内容,融入自己的教学,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带领同学们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引导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

党的建设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夏璐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并复兴中华文明等问题的最新、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述,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全局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纲领性文件,为新征程上党领导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从事党史党建研究教学的一线教职工而言,就是要明确角色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要认识到自己当前正在从事的事情,就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教研室支部书记岳明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发展与传承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继承“盛世修文”的传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发出的倡议书、冲锋令与行动指南。作为当今世界唯一没有断绝传承的传世文明系统,中华文明既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既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托与根基所在;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文化自信才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所在,由此而铺展开来的文化强国建设使命,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章。对此,我们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2022级博士生党支部郭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前提、结果、意义等以及提出“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涵。“第二个结合”是中共党史、中共领导的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具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引导我们的学习、研究、思考向全面、系统、深化方向发展,我们需下功夫深度学习、深刻领会,加强研究阐释并学以致用。

2021级博士生党支部梁腾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结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全面系统、高屋建瓴,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课题,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历史走向未来,我们要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坚持“两个结合”,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020级博士生党支部朱诗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有着突出的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五个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结果。历史实践证明,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有理由坚定文化自信,有必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2022级硕士生党支部徐周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了中华民族的五个重要特征,分别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些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我们必然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学生,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在专业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做到学习、思考、运用的贯通。

本科生联合党支部崔哲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

会议强调,中共党史党建学院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题教育的必读文献,各党支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不断提升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511356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大街中国人民大学

学院党委邮箱:dsdjdw@163.com

Copyright © 2023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党建学院

人大党史党建学院